光明日报再辟专版辨析“秦始皇遣使昆仑石刻”真伪,秦汉史大家王子今等撰文

11 阅读:3 2025-07-04 11:08:04 评论:0
光明日报再辟专版辨析“秦始皇遣使昆仑石刻”真伪,秦汉史大家王子今等撰文 第1张

石刻照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近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历史、考古、古文字等多个领域学者广泛热议。

澎湃新闻注意到,舆论争议出现后,《光明日报》围绕石刻真伪广泛征集文章,继6月30日、7月2日之后,7月4日再度辟出专版“学术争鸣”刊登多篇不同观点的论述。

《光明日报》7月4日刊发的文章包括著名秦汉史专家、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的文章《昆仑河源方向的“昔人所刻篆文”》,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汤惠生的文章《“采药昆仑”石刻的考古学和文本研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的文章《地理学视角下的“昆仑石刻”及疑点》。

王子今的文章首先指出了石刻命名问题:新近承仝涛研究员著文发表发现于青海玛多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可能属于秦代遗存的石刻文字资料,讨论者或称“昆仑石刻”,或称“采药昆仑石刻”。依照青海考古学者的意见及考古学通常定名惯例,似称尕日唐石刻为宜。

王子今的文章认为:就这一石刻遗存是否为现代伪刻的问题,有这样的信息有必要提示学界朋友注意。即根据清代地理学者记述,邻近地方曾经有“昔人所刻篆文”受到关注。“昔人所刻篆文”很有可能就是记载方位出现一定偏差的尕日唐石刻,或有可能与“五大夫翳”所谓“采药昆仑”行程的其他相关地点有关。清人著作明确载录高原山野“昔人所刻篆文”的存在,或许有益于澄清今人伪刻之说。

王子今在文章中表示:我们看到的有关“石上有昔人所刻篆文”“石上有昔人镌刻汉文”的方志学记录,都没有说明“所刻篆文”“镌刻汉文”的具体文字内容。但毕竟可以理解为重要的提示,对今后相关文物遗存的调查、寻找、发现与研究有积极意义。而且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实际存在的古代石刻等遗存未见历代著录,亦未为今人所识,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形。凡看到新发现石刻即简单判定为伪刻的认识,或许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汤惠生在文章中对石刻刻痕的腐蚀程度做了介绍:尽管昆仑采药石刻刻痕的腐蚀程度尚浅,但其石锈(又称岩晒、氧化层或沙漠漆)的色泽颇深,几乎与岩石原始面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其古老性。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会长贝德纳里克教授(Robert Bednarick)认为,对石锈色泽的色度测量是可以作为岩刻画的断代手段之一来使用的。中国岩画学会主席王建平先生曾致力于利用石锈对岩刻画进行断代的实验,实验还在进行之中。石锈类似于可移动文物的“包浆”,可移动文物的包浆可造假,但位于海拔4300米之上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石锈却无法造假。石锈色泽的深浅关系到年代的早晚,年代越久、色泽越深,反之亦然。

汤惠生在文末得出结论:我认为昆仑采药石刻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而且我相信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文本的深入研究将为我们揭示更多以前未知的历史信息。

王乃昂的文章从自然地理角度,对“昆仑石刻”提出五点疑问。分别是:1.“昆仑石刻”所在地层为砂岩,何以称是玄武岩?2.高寒气候和缺氧不致阻碍河源探险,但“车到此”是小概率事件。3.“昆仑石刻”缺失地衣,不利于证伪其是“确切晚期”的遗存。4.“昆仑石刻”字体之间存在明度差异,难以自证真确。5.砂岩不耐风化,“昆仑石刻”何以保存至今且相对完好?

其中,在第四点,王乃昂指出,“昆仑石刻”作为摩崖石刻,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0厘米。在如此小的范围,应不存在岩性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刻痕明度差异。但从整个刻面看,下部颜色新鲜,中上部颜色较深,显示风化时间有差异。特别是“月”“到”二字的刻痕明度较其他字体泛白或新鲜,“采”字疑似刻在较新剥落面上,如何给予科学解释,此疑问之四。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kuaizu.me/post/16940.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