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茅善玉的上海声音

11 阅读:2 2025-07-31 08:16:02 评论:0

茅善玉,上海家喻户晓的沪剧表演艺术家。那一句“金丝鸟,在哪里,鸣叫歌唱……”,是萦绕在无数上海人心中的旋律,更成为很多人心中最动听的“上海声音”。

这是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声音。它是沪剧,也是沪语,它传唱着上海的文化,也流淌于上海人的生活。作为上海女儿的茅善玉,一直用她的上海话和演唱,向全世界传递着“上海的声音”。

这些年,茅善玉除了舞台上的表演和演唱,还在很多场合讲上海话,传播上海声音。她读上海名家的文学名篇,用沪语朗诵唐诗宋词。她说,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要流动起来,才能传承下去。

陈丹燕的《金枝玉叶》、金宇澄的《繁花》、王小鹰的《青玉案》,还有木心笔下的上海弄堂生活,陈乃珊、马尚龙等写下的上海日常。在茅善玉“正宗且动听”的上海话朗诵下,传递着上海的城市风情和文化底蕴。

茅善玉从事着上海的地方文化沪剧,也珍视着上海的方言。“语言代表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城市特征就写在语言里。沪剧是上海人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上海人的生活习惯都因此在舞台上体现出来。如果方言没了,沪剧、上海滑稽戏等戏曲也就都没有了。”

茅善玉对上海话有很多心得。

“上海话其实很有讲究,现在很多小朋友都不会说了。能说的有时候也不正宗。比如尖团音怎么区分,很多上海人也搞不清。”

“上海话一个字有时候可以表达很多意思,要看表情,才知道情绪和意思。”

“上海话是一种碎碎的表达,比如普通话‘说话’,上海话是‘讲闲话’。很多字也不一定能用文字表达。所以用上海话读文学作品,有时候要读好几遍才能顺下来。”

在茅善玉眼中,上海话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正在流失。上海话的传承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土的文化。

也因此,她将自己用上海话诵读朗诵的文学名篇,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并传播在网上。有时候,她也会唱上一曲沪剧,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她希望以此传播上海方言,传递上海声音。

从本月开始,澎湃新闻将开设“茅善玉的上海声音”栏目,每期更新一集沪语文学朗诵或演唱。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并留住这座城市里最动听的“上海的声音”。

听,茅善玉的上海声音 第1张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kuaizu.me/post/23214.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