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庞众望的故事就是教育意义的具象化

11 阅读:1 2025-08-28 18:32:03 评论:0

近日,在清华大学新生开学讲座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演讲中,他回望了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心路历程,并激励学弟学妹们勇于探索。

庞众望整个演讲大约5分钟,全程脱稿。也因为他的故事足够励志,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刷屏式的传播。被这份励志演讲打动的不只是现场的新生,还有千千万万网友。

马上评|庞众望的故事就是教育意义的具象化 第1张

庞众望演讲视频截图

今年26岁的庞众望,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父亲因病无法与人交流,母亲下肢残障行动不便,面对家庭的重担,庞众望一边勤于学业,一边照料家庭。人生的前18年里,庞众望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曾为母亲住院挨家挨户借钱,也曾为还债捡废品赚钱。

就是在这种逆境中,2017年庞众望考上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8年后,当他以博士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讲述一路走来的历程,这如何不令人动容?如何不让人为他生命中所蕴含的坚韧力量感到震撼与敬佩?

庞众望的演讲之所以刷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故事“特殊”,更在于这个故事“普通”的一面——他其实展现的是一个普通学生,在今天实现阶层流动、命运改变最现实也最可能的路径。

就像他在讲台上说,他刚来到清华时也会迷茫和不安,但当时有位老师告诉他们,“每位来到清华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自己装点和描绘”。而他正是从一张白纸开始,逐渐找到了自己。他在大学里经历了各种尝试和探索,曾经在400多天的时间里,在实验中反反复复失败,直至最后成功。

而今天,他可以自信从容地站在讲台,坚定说出自己科研报国的志向。是从高考到大学一系列教育的过程,让他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告别了过去的艰难境遇,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重生。

这个故事属于他,也属于所有人。我们每一个人出身不同、境遇不同,但都有可能通过教育描绘“一张白纸”。教育给予的是一种可能性: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挣脱出身与环境的束缚,在知识滋养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

类似的公共话题其实并不少,人们也向来愿意倾听这种励志故事。就在今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一名博士生的论文致谢也在网络走红,作者自述从小和父亲一起挖煤,一步步从专科逆袭到了博士,同样令人十分动容。

当这些演讲、致谢刷屏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青年努力上进的励志故事,更是对“教育树人”“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的由衷认同。年轻人哪怕面临巨大的困境,依然能通过对知识的汲取,将自己的人生轨迹逆转,这些既源自个人的努力,也源自教育体系的整体托举。所以,这些故事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对教育意义更深层的理解。

相信人们围观这些故事,除了对主人公的赞叹,也会有对教育的期许——期待教育这篇大文章能够越来越细节饱满、坚实厚重,让所有像庞众望这样的青年,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从容迈步,用知识打开命运的可能性。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kuaizu.me/post/29717.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