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监管!上半年64家券商收超200张罚单,剑指投行、经纪业务“痼疾”

11 阅读:7 2025-07-07 09:40:03 评论:0

界面新闻记者 | 陈靖

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升级,券商行业成为重点规范对象。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梳理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和各地证监局网站发现,上半年监管部门针对64家券商累计开具超200张罚单,涵盖经纪、投行等核心业务领域,以一案多罚、重罚关键责任人、全流程穿透监管为特征的严监管体系已基本成型。

罚单呈现出“一案双罚(多罚)”成为常态的显著特征。6月27日,浙江证监局针对中信证券(600030.SH)相关违规行为连开三张罚单。彼时,从业人员吴某某在绍兴分公司任职期间,存在为客户提供投资知识测试答案、返还业绩奖励以及向未签订投顾协议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等多项违规操作。不仅吴某某本人被责令改正,中信证券绍兴分公司及浙江分公司也因内控不力、合规管理缺失,同步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界面新闻指出,“这种‘机构+个人’双罚制,打破了以往只惩处个人或对机构‘轻拿轻放’的局面,通过明确机构对员工行为的管理责任,促使券商从内部管理根源上杜绝违规行为,对整个行业形成强有力的警示效应。”

与此同时,上半年,针对券商公司治理“关键少数”的处罚案例明显增多。国都证券原总经理杨某某使用本人在公司开立的证券账户,违规持有“成大生物”8万股股票,被北京证监局处以15万元罚款;湘财证券前总裁、高级顾问孙某某,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违规买卖股票等严重违法行为,被重庆证监局罚没1842.29万元,并被实施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此外,多家券商的业务分管高管、质控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因关联违规行为受到连带处罚。

全链条监管!上半年64家券商收超200张罚单,剑指投行、经纪业务“痼疾” 第1张

投行也呈现出穿透全链条监管模式。3月28日,证监会对6家券商投行业务开出9张罚单,将监管目光精准聚焦到投行业务全流程。其中,华林证券(002945.SZ)在个别项目中暴露出尽职调查浮于表面、质控与内核环节把关宽松、立项程序混乱等问题;浙商证券(601878.SH)则因质控现场核查走过场、内控流程漏洞多、内控意见跟踪落实不力,以及保荐工作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被监管部门严肃问责。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界面新闻表示,“投行业务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市场风险。穿透式、全链条监管要求券商必须重构投行业务流程,从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到内核申报,每个环节都需建立严格的质量把控与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为资本市场输送‘优质资产’。”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罚单发现,2025年投行业务依旧是违规行为“高发地”。今年5月,中信证券、国投证券因违反上市公司再融资分类审核机制适用规定,被上交所分别对其及相关保代予以监管警示;华福证券、五矿证券也因投行业务执业过程中存在多项违规,分别被上交所和深交所书面警示。

2025年以来,监管趋严倒逼券商投行内控升级,现场检查比例显著提升。一位大型投行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监管部门对投行业务的执法趋严,长期将推动行业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头部券商若想巩固优质主办券商地位,需主动提升内控质量,通过合规经营强化行业竞争力。”

该投行人士进一步分析,严监管对投行业务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四大维度。“首先是,公司内部质控与内核部门对保荐项目的核查要求显著提高,从材料审核到现场验证的全流程标准均趋严格; 此外,签字保代需平衡项目风险与收益,改变以往‘重收益、轻风险’的执业惯性,对项目申报持更审慎态度。”

“我们现在基层核查压力陡增,以走访程序为例,行业潜规则要求项目组对发行人客户及供应商的走访比例需达80%,若因配合度不足仅完成30%-40%,可能被监管认定为收入成本真实性存疑。最后,严重违规行为将面临暂停保荐资格等处罚,直接影响机构业务资质与市场声誉。”该投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与此同时,经纪业务中的从业人员违规炒股问题屡禁不止,成为另一大“重灾区”。1月,华源证券山西分公司朱某某因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被山西证监局出具警示函;5月,中信证券李某某、华泰证券邵某因违规炒股,分别被罚没426.27万元、107.5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9.39万元,罚款88.18万元)。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佳对界面新闻分析称,“员工守法意识淡薄、券商内部管控漏洞、违规成本相对较低,是此类违规行为屡现的主要因素。”他建议,“券商应强化员工合规培训,完善内部信息隔离墙制度,监管部门则需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长效机制。”

证监会明确表态,将持续坚持“追首恶”“惩帮凶”原则,通过加大追责力度,压实中介机构主体责任,引导行业审慎执业。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界面新闻分析指出,监管部门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主线,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旨在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6月,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重点突出“打大打恶”导向,优化评价结果下调手段,合理调整扣分分值,进一步强化监管惩戒与风险化解效能。

对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向界面新闻称,“通过‘打大打恶’导向,优化评价结果下调手段,以及适当调整扣分分值设置,可以有效震慑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提升市场公平性,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在‘打大打恶’导向下,针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证券公司群体,监管部门可下调其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其市场声誉和业务开展。”田轩进一步分析,”按照‘过罚相当’原则,以行政监管措施的扣分分值为参照基础,提高‘资格罚’纪律处分的扣分分值,证券公司也会受到‘资格罚’纪律处分,如限制业务范围、撤销业务许可等,直接影响其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行政处罚扣分分值优化,将使违规行为在评分系统中更清晰区分,违规公司面临更严厉惩罚。”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kuaizu.me/post/17666.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